第279章 安抚诸将_靖难攻略
笔趣阁 > 靖难攻略 > 第279章 安抚诸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79章 安抚诸将

  不过没关系,朱高煦很快就会在河套兴起基建之风,让前套、后套充满生气。

  只是在此之前,他还需要开口说道:

  “五军都督府外,专设海军都督府,专制江河水师,海洋海军。”

  “授越国公杨展为海军右都督,官职正一品。”

  “崇明侯杨俅为海军左都督,官职正一品。”

  “平江侯陈瑄、渤海伯郑峻、东海侯崔均等三人为海军都督同知,从一品。”

  “海军编制为东海卫、东洋卫、鲸海卫、南洋卫、南海卫、西海卫、西洋卫等七卫,主要专制东洋、南洋、西洋。”

  五军都督府变成了六军都督府,众人将朱高煦对海军的重视归纳到了他夺下京城的原因,殊不知朱高煦重视海军是因为海军日后将给大明带来丰厚的利益。

  关于自己本部的事情安排结束后,朱高煦将目光投向了朱棣,朱棣也宣布了其它几个都司和行都司的调动情况。

  张玉暂代山西都指挥使,朱勇代北平都指挥使,宋晟代陕西行都指挥使,张信代陕西都指挥使,丘福代山西行都指挥使。

  剩下的都指挥同知、都指挥佥事等官职也被一应安排,但即便如此,燕府将领还是编制紧缺,许多人没有实权。

  为此,朱棣在与朱高煦商量过后,将上直十六卫扩充为上直二十六卫。

  在保留十六卫的前提下,燕府在江北新增七个卫,渤海则是占据江南三个卫。

  父子二人每一次交涉,都代表利益进退,朱棣虽然想要更多,但隶属他的兵马数量却不多。

  刨除房宽和王义所率的渤海、大宁五万兵马,朱棣能用的只有不足十二万,算上宋晟也不过十五万。

  反观朱高煦,因为接收及时,其余天下兵马几乎都在他手中,除了沐春手上的五万人他无法控制,剩下的近六十万战兵都被他所制。

  将大明武官体系这份蛋糕分好后,朱棣也起身带着燕府诸将离开了。

  留下的众人恭送朱棣,并眼巴巴看着朱高煦。

  朱高煦见状,当即坐下与众人开口道:

  “卫所制已经不能全面适用大明的情况,但突然改制也不好,因此我准备从渤海到大宁、山东、辽东这四个都司率先试点。”

  “这四个都司麾下有四十七个卫,但可用战兵经过我们的裁撤,实际上只有十二万人,剩下还有十四万屯兵。”

  “对于这四个都司的战兵,我决定从今日起脱离卫所,只保留编制,不保留屯田。”

  “所有屯田,交给曾经的兵卒均分田地,编屯军为民。”

  “被选为战兵的人还是和以前一样,年饷八贯,军粮二十石,布一匹,棉花三斤,盐二十四斤。”

  朱高煦宣布了一件大事,那就是四个都司开始均屯田,屯兵化百姓。

  这样的举动,对于渤海诸将来说似乎在意料之中,唯有李景隆这群旧臣略微吃惊,但也很快起身作揖来支持朱高煦。

  他们是没有办法,和燕府积怨太深,只有和渤海一条路走到黑。

  “当然,卫所制不会全部取消,我会在渤海各地继续开设卫所来招抚屯民开垦荒地,但这些卫所一旦能自给自足,立马取消卫所设置县镇。”

  战兵开疆,卫所守土,这就是朱高煦想要的制度。

  它并不完善,不过刚好对上了朱高煦的所需。

  “孟章!”朱高煦看向孟章:“渤海都司眼下有四府十县,但我还要伱招抚女真,招抚山东汉民屯垦。”

  “三年内,渤海起码要有二十个卫,每个卫最低三千户,此外渤海的女真八卫也要继续招抚兵卒,能招募多少看你的。”

  “殿下放心,臣不辱使命!”孟章倒是不埋怨朱高煦把自己丢回渤海,相反他还十分高兴。

  尽管他已经是国公,但现在许多拥有爵位的人并没有匹配的实权,而自己能掌握渤海,还能招募渤海女真,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。

  他成了渤海为大明输送战兵的重要一环,也是汉化渤海的重要一环。

  “曹国公……”朱高煦看孟章没有不高兴,便侧头看向李景隆。

  此刻的他有几分窘迫,与他一样窘迫的还有吴高等人。

  不过朱高煦招抚他们,庇护他们,不是让他们来窘迫的,而是要他们为大明开疆拓土的。

  眼见李景隆起身作揖,朱高煦才开口道:“曹国公尔等五万兵马算上广西都司的三万六千兵马,便是八万六千人。”

  “虽然辖地在广西,但四川东南、湖广西南和广西全境的土司都在你们改土归流的范围之中。”

  “对于西南的改土归流,我会在之后派遣御史监督,凡是改土归流一处,土地七成发给当地土民,三成发给作战兵卒家眷留守当地,并要开设学校来教授他们官话,让他们学习我之文化。”

  “对于愿意改土归流的土官,朝廷可以按照其官职,授予世袭的散阶,照样有俸禄拿。”

  “对于顽强抵抗的,坚决严惩。”

  朱高煦说完一切,目光直视李景隆,李景隆也只能硬着头皮作揖。

  对于明军在西南的军纪,朱高煦比他们自己都还了解。

  有的土司确实残暴,并且冥顽不灵,但更多的土司只想用手中兵权置换些富贵和权力。

  明初西南土司两千余家,到明末不足二百家,一些较大的土司基本都被改土归流,或者被明军剿灭。

  例如贵州的宋氏、思氏、杨氏和田氏、安氏,云南的阿迷、王弄、木氏、龙氏,广西的土龙、泗城、龙州、田州、东兰等土司。

  当然,还有西川的三塘、大雪山等等番人、啰啰土司也是数量繁多。

  大明对西南土司的剿灭力度很大,不过规模不算大。

  可是眼下,沐春在云南有五万战兵,傅茂等人三万战兵,王瑄父子两万战兵,现在又加上李景隆的八万六和瞿能、顾成的两万战兵,西南战兵之数已经高达二十万。

  用二十万战兵来长期改土归流,这绝对能推进西南的汉化,不过在此之前朱高煦得舍得交出一样东西。

  “这次你们在西南改土归流,所遭遇的最大阻碍,兴许就是西南土司那修建数百上千年的石堡木寨。”

  朱高煦开口瞬间,李景隆便意识到了他想说什么,而下一秒朱高煦也看向孟章和徐晟:

  “孟章你前往渤海后,所招抚女真人都扩入神机营中,依旧按照三千人为一营招抚训练。”

  “至于徐晟,你率两营神机炮营,携带野战炮四百门,攻城炮一百门与曹国公前往西南改土归流。”

  “我?”徐晟皱眉,他有些不愿意和李景隆等人混到一起。

  不过看到自家殿下的模样,他还是无奈作揖应下。

  瞧见他的举动,朱高煦也松了一口气。

  “都回去准备吧。”

  他交代最后一句,转身走出了中军都督府。

  倒是在他走后,渤海与李景隆等人对视一眼,略皱眉头先后离开。

  不过在朱高煦走出之余,他也见到了一直停在都督府门口的皇帝大辂。

  他正好奇朱棣怎么没走,却见朱棣打开窗户:“上来俺有事问问你。”

  朱棣开口,朱高煦便走上了大辂,盘膝而坐。

  瞧着朱高煦都快顶到大辂车顶的样子,朱棣对外开口:“狗儿,回宫城。”

  “是!”王彦抖动缰绳,很快大辂与护卫的燕府、渤海二百余骑开始行动。

  坐在大辂之上,朱高煦等待朱棣开口。

  瞧着他的模样,朱棣这才开口道:“你的营兵制度俺研究了,好是好,就是容易兵将混合。”

  “铁打的营盘、流水的兵,所有的兵卒三年轮值,对于战事频繁的地方换兵不换将。”

  “当然,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兵卒们的学识,让他们不至于被人蛊惑。”

  朱高煦交代自己的看法,同时也对营兵制的缺点分析:“营兵制的缺点,主要还是财政问题。”

  “一名卫所兵的军饷是十二石加各类杂物,顶多不少过十五石,可营兵加起来起码折色为四十石。”

  “以当下朝廷的情况来说,每年顶多是三千零四十万石田赋加二千二百万石军屯籽粮。”

  “这五千二百四十万石加上其它大约六百万贯的盐课、茶课、杂项就是朝廷的全部收入。”

  “在维持朝廷的运转下,能调动的其实不超过一千万石。”

  “山东四都司此前每年支出三百万石,眼下改制后虽然人变少了但支出却达到了近五百万石。”

  朱高煦沉着道:“我算过,如果将大明的屯兵取缔,把屯田按照民田来税收,那朝廷的粮食收入会下降到三千八百万石左右。”

  “维持眼下的局面,起码需要五十万边防兵马,以及二十万内地兵马,合计七十万,支出会达到两千八百万石,比洪武年间的二千一百万石高出七百万石。”

  “多出这七百万石,又减少一千四百万石,这一来一去就是两千一百万石的支出。”

  “你准备怎么弄?”朱棣眯了眯眼睛,他对经济其实不懂,历史上虽然下西洋干得不错,但没能细水长流的原因也在这里。

  对于他的询问,朱高煦沉吟片刻后才开口道:

  “我翻看古籍,发现汉唐两宋在秦岭淮河以北的耕地面积都能达到三百万顷以上,唯独国朝因为北方残破而只有一百六十余万。”

  “若是朝廷能体恤百姓,迁移百姓充实北方,同时加大屯垦力度,同时从其它地方找到财源,那只需要宽百姓数年,就能让国朝田亩数量增多上百万顷。”

  《渤海纪事本末》:“五月末,上设海军都督府。”

  《明太宗实录》:“五月,上设北平为行在,改北平为北京,蠲免天下赋税过半,欲下西洋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ll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ll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